养殖户因禽流感疫情面临持续亏损 希望政府补助

2013年04月24日11:18  法治周末
林慧兰望着自己的鸭子不知怎么办才好。潘琦 摄 林慧兰望着自己的鸭子不知怎么办才好。潘琦 摄

  由于担心安全问题,如今整个禽类市场已经一片萧条,而作为整条产业链的最前端,养殖场也难逃一劫。

  这些养殖户并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农业保险。除了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这些养殖户们似乎没有其他规避风险的办法。

  法治周末记者 潘琦

  发自福建龙海

  禽流感H7N9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66岁的连清河就是其中一位。

  4月19日下午,当法治周末记者在福建省龙海市紫泥镇金定村的“养鸭走廊”上遇到连清河时,他正准备给他的1000只种鸭喂食。龙海市是一个主要的鸭产区,据统计,整个福建漳州90%的种鸭都产自龙海,仅紫泥镇的养殖户就不下400家。

  “昨天已经有87例了嘛,人数还在增加。”连清河对记者说。

  连清河对禽流感H7N9确诊病例的数目了如指掌。自从在电视上得知出现了“禽流感这个事情”以来,每天按时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着禽流感的最新动态,成为这位养鸭户的每日必修课。

  由于担心安全问题,如今整个禽类市场已经一片萧条,不少原本人头攒动的卤鸭、鸭面摊位如今门庭冷落,活禽市场更是热闹不再。而作为整条产业链的最前端,种鸭场自然难逃一劫。

  不过,对于禽流感什么时候能够结束,连清河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种鸭场到底能不能渡过这一关。

  事实上,此次禽流感H7N9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超过连清河养鸭30多年来所碰到的任何一个关口。

  连清河告诉记者,像类似的遭遇以前也有过,比如2003年的非典,“但跟非典比起来,这次要更严重”。

  这种严重性,有数据可以佐证。农业部部长韩长赋4月18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禽流感疫情导致家畜业每天损失达10亿元。

  持续投入更像一场赌博

  “已经损失了差不多三四万元了!”

  41岁的连春泉在谈到损失的时候几乎是喊出来的。相比父亲连清河,他似乎更加悲观。因为在他看来,在目前的情况下,持续的投入更像是一场赌博。

  对于种鸭场而言,如果不能靠鸭苗赚钱,那就意味着持续的亏损。因为种鸭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饲料,平摊到每只种鸭身上的成本大约是1元钱。而连家种鸭场的1000只种鸭就意味着每天将近1000元的投入。

  在光景好的时候,这1000元的投入可以给他们带来不错的收益,因为一只鸭苗可以卖到两元多。“多的话一天有800颗鸭蛋,除去不合格的白蛋,也有700颗。”连清河说。

  而现在,连家出产的几乎都是不值钱的白蛋。“因为没有人买鸭苗了,而且处理起来很麻烦。”

  连清河介绍说,一只蛋从出壳到孵出小鸭大概需要30天左右,从一开始没人要鸭苗他们就不再出产胚蛋,而已经孵成小鸭了那就没有办法了,最后这些鸭苗还是卖给中转站处理掉。

  “很便宜的,就跟倒掉一样。两三毛钱就卖掉了,正常的话要两元多。”

  连清河边说边摇头,其实他从一开始看到电视播禽流感就意识到麻烦来了。“有报道就有损失,就会影响市场,小鸭就没人要,价格就低了。人们比较敏感,像肉类就不吃了。大鸭小鸭都受影响。”

  就是一开始就知道结果,连清河也没有办法,因为不止鸭苗没有人要,他的种鸭也没有人要。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养下去。

  儿子连春泉每天都在焦虑着,因为从早上一睁眼,大把的钱就打水漂儿了。

  “现在养下去,成本就投下去,没有办法。但这样坚持半年就是10万元。”连春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一只母种鸭从小鸭养到成鸭成本要130多元,现在即使处理1只也就卖20多元,损失10多万元,只能先赌一把。

  不过,这场“赌博”对于连春泉一家来说意味着巨大风险,因为这个种鸭场是连家的收入来源,一家三代全靠这个生活。

  据这对父子介绍,连家的鸭苗是卖给林顺东的种鸭场来处理的。这个种鸭场位于新洋村。

  当法治周末记者来到这个当地最大的种鸭场时,种鸭场的工人们正在看电视,工人说自从禽流感H7N9出现以来,他们就没有以前那么忙了。

  “之前电视里面说官员带头吃鸡,就有网友说是作秀,但这个秀是有必要作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人指着电视跟法治周末记者说。他还告诉记者,他们照样吃鸭,他们养鸭的不怕,就是买鸭的人怕。

  记者在种鸭场看到,其中的一间仓库里,用来装鸭苗的空竹筐被高高摞起。工人告诉记者,如果市场不能好转,这些竹筐会摞得更高。而在旁边的一间孵化室里,盛放胚蛋的床架则空了一半。

  工人说,目前种鸭场里已经消减了三分之二的产量,就在前几天他们刚刚处理了一批新孵出的鸭苗,或卖给蛇厂喂蛇,或直接扑杀。而这些鸭苗原本是要卖给当地养鸭场的。

  现在饲料厂只认现金

  而作为整个鸭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养鸭场一样难逃亏损的厄运。

  养殖户林建川如今已亏损了好几万元,究竟如何处理他手上的5000只成鸭成为眼下最令他头疼的一个问题。

  据了解,一只鸭苗从买来喂到出栏,大概是5个月的时间,等到5个月之后,鸭就不再长肉,此后的饲料投入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回报。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肉鸭在长到5个月时就会被卖掉,而后补一批新的鸭苗进来。

  现在肉鸭场面临的问题就是,是继续每天投放饲料维持这些肉鸭的生存,还是把他们处理掉。当然,继续投放饲料的前提是有足够的钱来购买饲料。

  养殖户林慧兰皱着眉头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现在急得睡不着觉,因为他们家的鸭苗就快被饿死了。

  记者看到,在林慧兰家的养鸭场,一大批黑身白头的肉鸭静静地堵在养鸭场门口,看上去十分慵懒,和种鸭场里那些活泼的白鸭相比,反差强烈。

  “都饿了。”林慧兰的眼角有些湿,“我拿着袋子进去肯定都围上来,要是吃饱了它不会理你。都已经饿得没劲了,都在门口等着我喂呢。我进去肯定啄我,跟我要吃的。正常的话它们不会在这边,都去水池那边玩耍,它在等人来喂。”

  事实上,林慧兰的老公这两天一直在忙着到处找亲戚借钱,以购买饲料。“现在到处是禽流感,饲料厂担心我们亏了没有钱还,所以就要求现钱。”

  在过去,饲料厂一贯的经营模式是,供应饲料可以先赊账,等养殖场卖完鸭子收回款项后再结账。但如今,这种方式已然改变,饲料厂只认现金,一手交钱一手给饲料。

  和连清河一样,林慧兰每天也守在电视机前看关于禽流感的新闻,“每次看到都要哭出来”。她把没人买鸭归结于媒体的报道,认为电视上“乱说一场”,导致现在所有人都害怕,不敢吃鸭。

  林慧兰以前看电视并不多,每天养鸭场的活足够她忙上好一阵子。她向法治周末记者坦言,她是后来才知道发生了禽流感这个事情。

  “卖鸭的一直没有来买,我们打电话催,他们说得了禽流感,没人敢吃鸭子了。我们不知道什么禽流感,但那些卖鸭的都不来买了。”林慧兰嘟囔着。

  林建川还没有到需要借钱的份儿上,但他也表示快扛不住了——他的5000只鸭子每天都要花掉一笔不小的开销。

  “原来很好卖,广东、厦门、浙江那边的批发商都会来买,现在都没有人来。一两个月要是再不行,就只能不喂料了,没钱买料了。”林建川也坦言,如果真的到那一步,这些鸭子怎么处理也是一个难题。

  林建川说,自己现在非常焦虑,心情也跟着电视上禽流感每天确诊病例的数字一样在起伏变化。“看到少报了,我们就高兴,多报了就担心”。

  没有家禽类的保险业务

  不过,林建川从来没有担心自己会染上禽流感。

  事实上,养殖户们对于此次禽流感H7N9的恐惧仅限于禽流感对他们生计的破坏,因为他们可能面临血本无归。而对于自己的健康问题则不担心——他们对自己的鸭子很有信心。

  “我们这边不会的,小鸭到成鸭要打三四次疫苗,种鸭也都打过。我们和鸡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是通风的。鸡场密度大、不健康,肉鸡容易得病。我们这里空气也好。”连春泉这样解释。

  林顺东种鸭场的工人也告诉记者,目前种鸭场会有人定时来检查,大概是一周一次。“是畜牧局、兽医站的来抽样检查,看有没有带病毒。这个我们不担心。”

  而林建川更表示,自己喂了十多年鸭子也没有碰到过禽流感,肯定不会是鸭子的问题,而且他们每天都跟鸭子在一起,没有人得病也没有人害怕。

  连春泉和林建川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几乎所有和记者交谈过的养殖户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这些养殖户看来,他们的鸭子都很安全,是媒体的报道放大了公众对于禽流感的恐惧,最终导致他们遭受连累。

  此外,希望政府能够支持一下,让自己能够经营下去,也成为几乎所有养殖户共同的诉求。

  “都是亏本嗷嗷叫,希望政府来补助,你向政府报告一下。”65岁的养殖户林贻盛在跟记者讲话时几乎带着哀求的眼神,并不断地重复表示希望政府能够给些补助。

  “希望政府多少能补一点,我们可以坚持时间长一点,不会亏那么多,如果亏太多了,我们这些养殖户以后再养就有点害怕了。现在价格低不要紧,关键就是没人买了。”林建川也说。

  而在林慧兰看来,政府的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关键是把市场搞活:“我们还是希望鸭子销出去比较好,要补贴也是为了买饲料,鸭子快饿死了。我们当然是希望有人买鸭子去吃比较好。那是长期的,补贴了卖不出去也没有意思。”

  不过,这些只是养殖户们的想法。这些养殖户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到目前为止,当地政府并没有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也没有相关的表态。

  而除了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这些养殖户们似乎没有其他规避风险的办法。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这些养殖户并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农业保险。林建川告诉记者,当地并没有针对家禽的保险,而且以前也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也没有觉得保险有多重要。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龙海支公司周姓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该公司农业险方面只有母猪保险,并没有针对家禽类展开的保险业务,而今后是否会开展相关业务则需要根据上级公司的安排。

  记者拨打当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龙海支公司的客服专线后,接线员告诉记者,该公司财产险方面亦没有关于家禽类的保险业务。

  此外,前述养殖户们也表示,他们没有加入任何官方或者民间组织,都是独自经营。他们知道林顺东,却并不知道有龙海养鸭协会。林顺东是该协会会长。

  养殖户希望政府补助

  不过,没加入养鸭协会并不妨碍养鸭协会发挥作用。

  事实上,此前集中处理的一批鸭苗,就是养鸭协会从养殖户手中统一回收的。据说,这批鸭苗按照0.2元1只的价格回收,并最终以0.06元1只的价格卖给养蛇厂。

  “其实扣去运送的路费成本,我们基本上就是每只倒贴0.2元钱,但是这样一来,各家都不会将鸭苗投入江中,由我们协会统一收回,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污染。”林顺东表示。

  还有一些鸭苗则被直接扔到塑料袋里闷死,最后扔进化尸池。据紫泥镇政府办公室陈姓主任透露,这些鸭苗的处理就是养鸭协会和当地政府合作进行的。

  对于当地养殖户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紫泥镇副镇长黄国兴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包括市农业局、畜牧局等部门的领导已下来调研,并和一些养殖户进行了接触,商讨如何采取措施帮助养殖户。

  黄兴国表示,但具体的举措主要还看上级部门出台什么政策,他们也会尽可能地帮助养殖户去落实。

  “比如向养殖大户提供贷款,像无息贷款、贴息贷款,这个要经过上级政府部门同意,我们镇上没有那个财力,而且要贷款肯定也要看金融部门。”黄兴国说。

  龙海市农业局局长曾武溪也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政府将建议金融部门对养殖困难户给予适当的支持,同时农业部门也会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和信息的指导,以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

  “养殖户的损失方面我们会向上级农业主管部门报告情况,征得上面的支持。如果上面布置下来扶持项目,我们会协助养殖户申报项目。像补贴上面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规定,本身我们农业部门也没钱。如果上面布置,我们就会落实。”

  不过,曾武溪也提到,养殖户应根据市场的需要自己调节养殖产量,尽量减小损失,而因为市场造成的损失也应从市场找回来。

  “其实养殖户也很辛苦。但要根据市场规律调节供需矛盾,该多少是多少。(赔掉的)养殖户下段时间可以根据机遇从市场上再赚回来。如果下段时间市场比较好,在供小于求的时候就有效益了。”曾武溪说。

  在采访过程中,曾武溪还多次向法治周末记者强调,当地并没有出现疫情,禽类产品是健康的,是可以吃的。“是群众心里怕。其实按农业部讲,正常煮熟了吃都没事。希望媒体能够多宣传”。

  而据龙海市农业局副局长郭亚彪介绍,目前龙海市存栏种鸭、商品鸭400多万只,建无害化处理池141口,总容量4660立方米,基本能够满足禽类处理需求。不过,福建尚未检测到禽流感疫情。

  事实上,曾武溪对于后市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眼下的困难是短暂的,因为每个人饮食的习惯很难改变,而且禽类本身的营养价值众所周知。

  过,市场重拾信心还是需要一个过程,一位出租车司机就对法治周末记者坦言自己现在很少吃鸡鸭:“有句话怎么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新疆暴力事件15名民警及工作人员死亡
  • 体育欧冠半决赛-拜仁主场4-0血洗巴萨 视频
  • 娱乐红十字会拟下月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
  • 财经亏损央企高管薪酬不降反升 被批未市场化
  • 科技网络购物后悔权首入消法:保障7日内退货
  • 博客柴静:北大卖猪肉男复杂人生 地震专题
  • 读书参谋精英铁骨军旅情:军事忠诚
  • 教育北大卖猪肉毕业生称自卑 不让女儿学文科
  • 育儿小S还要生第四胎(图) 男婴家中游泳溺水